从apple4us转过来的,原文请看这里。顺便说说,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毕竟很多新的上网本在性能和体验方面更好一些。
虽然你很难从业界人士口中得到这样的确认(尤其是Intel),但如果你足够敏锐,就会觉察到,上网本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体积越来越大、性能差强人意,甚至价格上曾经的优势,也正在失去。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上网本——EeePC,最初是被设计作为一台廉价、小型化、弱性能、能够快速开启的“亚笔记本”而上市销售的,它的设计者ASUS显然对之后的上网本风潮缺乏准备——这从他们之后的混乱的产品结构就可以知道——以至于如今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发展几乎不再具有影响力。
然而将上网本目前的尴尬境地归咎于ASUS的缺乏前瞻,却未免有些有失公允——如果要找出一个应该为此负责的公司,那毫无疑问应该是Intel。
上网本流行起来最大意义在于,它暂时将笔记本从“配置疯狂”的发展路线中拖出来,开启了一条以应用体验为基础的产品路线——一台“够用”的笔记本——但或许是这股热浪来得太快,无论是制造商还是消费者,都还没有准备好,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与传统的以性能为准绳的发展路线分道扬镳的路线,所以当打着Intel金字招牌的Atom芯片出现时,这一脆弱的体系很快被妥协、同化,又被拖回了“摩尔定律”的旋涡中。
如今,已经有上百款“上网本”在货架上售卖时,我们回过头来看,却发现最能够体现“上网本”精髓的,竟然依然是初代的EeePC——7寸屏幕;仅仅是“够用”的、无法升级的配置;搭载能够快速启动的定制版Linux;以及2799元的售价。而现在的所谓“上网本”,主流尺寸已经提升至10寸,无一不是鸡肋的Atom芯片搭配上百G的低效能硬盘与臃肿的Windows系统,甚至还出现了DELL MINI 12与SAMSUNG NC20(VIA Nano芯片)这样12英寸的“怪物”——上网本,已经变得和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没什么不同,它的价格,也随着Win-tel组合水涨船高,从299美元、399美元到499美元,现在599美元的“新产品”已经没什么值得奇怪了——说真的,这些电脑的效能还不如一代的迅驰,一台9寸的Fujitsu P5120或是12寸的IBM X40加一根内存条就可以轻易击败这些“新产品”,但它们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只有这些新款上网本的一半,甚至更便宜。至于Intel在Atom发布时曾许下的诺言——无外接电源24小时不间断工作,现在也被证明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采用Atom芯片的上网本的实际使用时间始终徘徊在5小时左右——除非插上一块令机身体积陡增1/3的巨大电池。
要打破目前的尴尬境地,上网本制造商们不“刮骨疗毒”恐怕是不行的,x86架构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组合,已经不再是上网本的最大卖点,反倒成了最大的桎梏。而希望,却来自于一种5年前就被我们所抛弃、所遗忘的设备——Handheld PC。
最后一代Handheld PC(简称HPC),诞生与2003年——没错,就是那台因为Netbook名称之争而重新回到我们视野中的PSION Netbook PRO——一台采用400MHz ARM处理器、Windows CE.NET系统和笔记本电脑外形的7.7英寸机器。从性能而言,它很弱,甚至还及不上现在大多数的智能手机,但如果你不用它来看电影和玩3D游戏,仅仅是上网、处理文本和玩玩ZUMA、珠宝奇侠之类的“杀时机”,那你会惊奇地发现,它比大多数的上网本运行得更为流畅,并且它提供了x86架构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即开即用——硬件基础的不同决定了x86架构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Windows CE.NET这样的嵌入式系统完全运行于内存中,而x86则必须依靠硬盘,两者的传输速率的巨大差距与运行状态的差异意味着即使Intel的芯片再快,也无法让Windows(或是x86架构下的MAC OS、Linux等其他操作系统)做到即时启动——即使是待机状态也不行(Windows的待机状态事实上要经历两次内存与硬盘的数据交换,它的原理就是在C盘中辟出一块与内存同样大小的缓存来存储待机前的内存数据,于是违反我们直觉的事发生了——机器的内存越大,进入待机状态和回复到桌面的时间就越长)。SONY的VAIO P就因为Windows Vista的启动过于缓慢而另外搭载了一个类似于PSP界面的“轻省系统”,但即使是这个“轻省系统”,从按下电源开关到进入桌面也需要26秒,与Netbook PRO的0.1秒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而更令人诧异的是,用一块普通的三芯锂电池,就可以维持Netbook PRO运行8小时以上以及待机两周——这一对于上网本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在HPC中仅仅是“合格”而已,更早一代的产品,HP的Jornada 728,仅靠一颗1960毫安的电池就可以运行14个小时——这或许就是停产5年之后,许多报道奥运会的前线记者依然钟情于他们的老Netbook PRO的缘故。
我毫不怀疑,ARM架构(MIPS架构)与嵌入式系统的组合将是上网本的解毒剂。看看微软新版的Windows Mobile 6.5,在上网本的主要职责:日常应用方面,有哪一点及不上Windows系统了呢?至于多媒体方面(主要是流媒体的播放和3D性能)的缺陷,则很容易通过在系统中加入DSP芯片来弥补——TI的DA VINCI芯片、RMI的Alchemy芯片,或是nVidia和ATI专为手机开发的移动显示芯片,甚至是ADI的解码芯片,选择有很多——即使不另外加装DSP,新一代的ARM架构芯片也足够快了,Qualcomm的SnapDragon处理器主频已经突破了1GHz(它已经被用在了TOSHIBA的新款WM手机TG01上,09年第三季度上市),而它将要应付的,是比Windows XP这样的庞然大物轻几个数量级的Windows Mobile/Symbian/Android。
你或许会担心摆脱了Win-tel的上网本又为自己树立了新的敌人——智能手机和MID,但相信我,那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配置相同,一台能够用10个手指打字的笔记本,与一台用两个拇指操纵的设备,给人的心理暗示也是完全不同的,对待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至少是形似“笔记本电脑”的设备),人们总是会更认真一点,而智能手机和MID,不到迫不得已,没人会用它来处理文档,它们更适合用来做那些不涉及大量输入的工作——在写文章时,我宁愿用那台屏幕晦暗的HP Jornada 720,也不愿用我的HP 6965手机——而文档处理正是上网本的主要职责之一。
回到上网方面,运行相同操作系统的上网本与智能手机/MID相比也拥有天生的优势。因为体积的限制,智能手机/MID的屏幕能够做到5英寸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再大,就无法“口袋化”,而失去一个重要的竞争砝码——在如此细小的屏幕上,分辨率受到了限制,屏幕能够显示的往往只是网页的一部分,用户不得不放大/缩小或是不断左右拖动才能完整地浏览网页。但上网本不存在这一限制——我相信7英寸是个相当合理的尺寸,长边分辨率达到1024,或是更进一步的1280,不必左右拖动就能完整显示大部分的网页,字体也不至于太小,上网的体验相当舒适。
软件扩展,也不必太担心,至少在Windows Mobile平台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现成的软件,APP STORE的上线也将进一步扩展应用软件的数目——或是干脆重新开启被微软放弃的Windows CE。不要小看似乎已经被“山寨化”了的Windows CE,事实上,Windows CE从界面上更接近Windows——多窗口,通过任务栏切换,还拥有十分有用的“远程桌面”——而不像Windows Mobile,明明是一个多任务系统,却人为地设置成单任务的界面。至于兼容性,如果你足够了解系统,那么拷贝或替换几个DLL文件就能够运行大部分的Windows Mobile程序,如果你对系统不够了解,也会有Redgear这样的软件扩展帮你的忙。我为什么一直在谈Windows Mobile——APPLE和GOOGLE的粉丝大概要不高兴了,不过鉴于Jobs大人说过“我们不做500美元以下的垃圾笔记本”,我们只好暂且把Mac OS X移动版排除在外;至于Android,他们才刚刚搞定复制/粘贴、蓝牙立体声和软键盘,以本届MWC上Cup Cake软件包的进步来看,最好还是不要对GOOGLE寄予太大希望为好——如果你坚持认为Linux环境下的开发者就是比Window CE/Mobile环境的程序员牛B,那我看我也没法说服你。不过顺便说一句,现在的Windows CE,已经处于半开源状态(开放所有源代码,但不免费)——如果这消息能够令你舒服一点的话。
江湖中的传闻是,不单是TI、RMI,ARM、NOKIA和Freescale都要来做上网本,我期待着第一台机器的上市,期待着HPC的复兴——那才是一台“上网本”所应该有的表现——或许很快,Intel就要后悔他们把PXA Xscale芯片研发部门卖给MARVEL这幢生意了。
最后,我们应当记住,曾经有一个公司,曾经有一台机器,比任何人都更早地看清了这一切,但却没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它的价值——过于先知先觉,或许未必是件好事——这就是PALM的Foleo,它的胎死腹中,实在是令人相当地惋惜,但或许要等“上网本”被重新定义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在2007年的9月,我们失去了一台怎样的机器。
异星工厂太空时代游戏总结
1 天前
2 条评论:
i like your blog......
thank you !
发表评论